唐高宗显庆年间,狄仁杰通过科举考试而步入仕途,出任汴州判佐。初涉宦海不久,狄仁杰便被胥吏诬告而遭羁押狄仁杰的案件由到河南道充任黜陟使的阎立本负责审理。经过深入调查之后,阎立本不仅发现举报之事纯属诬告,而且慧眼独具,发现了狄仁杰不凡的政治才干,称赞他:“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他不仅为狄仁杰平反,还以狄仁杰品行高洁、才千卓越,上奏唐高宗,荐举他出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狄仁杰在并州任上,表现优异,受到同僚和百姓的一致赞誉。上元二年,狄仁杰被调入长安,任大理寺丞,一步步地登上了高位,成为武周政权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
虽然他历经宦海浮沉,几至危殆,但德才兼具的他已注定不再是默默无闻之人,一俟风云散去,便又重获朝廷的信任与倚重,最终成就了他流传千载的德誉美名。
狄仁杰对武周忠心耿耿,可为何史书却称其为“唐室砥柱”呢?
狄仁杰在武周时期,官位步步高升,尤其神功元年,狄仁杰又被调回朝廷,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再一次担任了宰相。之后,狄仁杰迎来了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期,虽已步入晚年,但此时的他地位尊贵,声名俱隆。
在无法为自己所掌控的宦海浮沉中,几起几落,狄仁杰始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每到一处,无不勤政爱民,造福一方,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政能才干,的确称得上是一位贤臣。而此后担任宰相的政治生涯里,狄仁杰的仕途之路渐渐趋于稳定,以他不凡的才能渐渐为武则天所信赖倚重,正如《授狄仁杰内史制》中所言:
出移节传,播良守之风;入践台阁,的名臣之体。岂惟怀道佐明,见期于管乐;故以谒诚匡主,思致于尧舜。
史书记载说,武则天信任并倚重狄仁杰,群臣莫及,武则天常称呼他为“国老”,按照当时制度,宰相要轮流在政事堂值班,武则天考虑到狄仁杰年事已高,特令免除他的宿值。她还告诫其他宰相,如果不是军国大事,不许打扰狄国老。狄仁杰也多次曾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致仕,但武则天不予批准。她常常免狄仁杰行叩拜礼,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晚年狄仁杰的身体状况极差的情况下依然恪尽职守,操劳朝政,为国事而费心尽力,可谓是对武则天忠心不二。
史载“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因为狄仁杰的进谏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小处见大,且“善能断大事”,所以狄仁杰的意见往往能获得武则天的赞同。狄仁杰去世之后,武则天十分悲痛,哀叹道:“朝堂空矣!”此后朝廷每有大事难以决断时,武则天便叹息:“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可见君臣感情之深。
在武周晚年,武则天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继承人的问题。在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父权社会中,在面对选择谁做继承人的问题时着实令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左右为难,一方面她是武氏家族中的人,另一方面她又是高宗皇帝的妻子,庐陵王的母亲。怎么选?这显然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圣历元年,武氏和李氏对皇帝继位人的争夺空前激烈。以武承嗣、武三思为代表的诸武不断请人向武则天进言,力劝她立武氏子弟为继承人。而支持李唐皇室的朝臣则通过各种途径阻止诸武的企图,劝武则天接回被废的太子庐陵王李显。
最终,在以狄仁杰为首的朝臣们的极力主张下,最终促使武则迎回了庐陵王李显,彻底挫败了诸武夺取皇位继承权的企图,使这场纷争时得以平息下来。
圣历元年九月十五日,回到洛阳半年后,李显终于被再次册立为皇太子,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流放生活,回到了东宫,这是李唐王室后来得以恢复的前提。这其中,极力促成此事的人是狄仁杰。他的贡献自然至关重要。不仅劝谏了武则天重新立了李显为太子,更是时常对门人属下常言,等武则天驾崩后一定要改周为唐。
狄仁杰去世五年之后,神龙元年正月,狄仁杰的门下张柬之、敬晖、袁恕己、桓彦范及姚崇等人趁武则天病重卧床之机,联合李唐宗室的力量,发动“长生院之变”,也称“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拥立李显即位,终于重新恢复了李唐政权。
此后不久,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上阳宫走完了她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临终前,遗旨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据史书记载,在迎立中宗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出过力,但是后世之人多认为是狄仁杰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史籍记载,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秘密接回洛阳,召狄仁杰入宫相见时,武则天告诉李显:“拜国老,今日国老与尔天子!”在《旧唐书·狄仁杰传》中也记载着:“致庐陵复位,唐祚中兴,诤由狄公,一人以蔽。”
当年武则天改元称帝后,狄仁杰虽并未像一些人那样冒死直谏,也没有参与到反对武周政权的争斗中,但是他对李唐王室的忠贞却不容怀疑。即便是后来为武则天所倚重信赖,狄仁杰也始终以“唐室旧臣”自处,“无不正之言,无不正之行,无不正之志”,不遗余力地为匡复李唐政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致令无比倚重狄仁杰的武则天感慨道:“卿非朕之臣,是唐社稷之臣!”
最终,正是由于狄仁杰以过人的智慧劝说武则天迎归李显,生前提拔任用一批矢志匡复唐室的大臣,如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这些人多是狄仁杰身后五年长生门政变策划者和实施者,如此种种努力才最终使李唐政权。虽然未尝亲见李唐王室的匡复,但正由于狄仁杰生前所做的种种安排,在他去世五年之后其夙愿终于得以实现,因而他为重建李唐王朝、唐室中兴立下了不朽功勋。如清代王夫之所言:“(狄仁杰)请复庐陵,而树张柬之等于津要,武氏灼其情而自不能违,岂有他哉?”
明朝思想家顾炎武在游历“乾陵”时,作出《乾陵》诗对狄仁杰的功绩作出了盖棺定论。
代运当中绝…弥缝由密勿,回斡赖元功。袝庙尊亲并,因山宅兆同。至今寻史传,犹想狄梁公。
结语
故而,仅就这一功绩而言,将狄仁杰称作“唐室砥柱”一点亦不为过。著名诗人杜甫以他的作品,褒扬了狄仁杰匡复唐室的非常之功绩,由于杜甫与武周时期相对接近,更可以证实狄仁杰有着“再造大唐”之功。纵观他的一生,不惧贬谪敢于直谏君王,遍历宦海沉浮但忠贞爱民的赤子之心却未有丝毫动摇,“大唐名相”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大唐新语》、《旧唐书》、《全唐文》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