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正在进行中的俄罗斯世界杯令不少球迷和热心观众体验了人生的过山车,大起大落。德国队率先离场,没多久这阿根廷和葡萄牙也前后脚跟着走了,昨天,西班牙也加入了他们。
且慢!我们今天不谈足球。大家人生当中有没有哪个时刻好奇过,葡萄牙、西班牙都怎么得名的?
先说说葡萄牙。
葡萄牙的英语Portugal,读 [prtgl] (详询在线词典)。16世纪末(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将Portugal译作“波尔杜葛尔”。这时候还是根据北方官话进行音译。
而到了19世纪中期,时任清朝福建巡抚的徐继畲(shē)在编写《瀛环志略》时,将Portugal译作“葡萄牙”。在闽南语中,“牙”,大致读 ge (二声)。徐继畲著书时,参考了传教士雅裨理的翻译,但是雅裨理久居厦门,只会说闽南语,于是受其影响的徐继畲做出了“葡萄牙”这个有吃水果画面感的翻译。
再说说西班牙。
西班牙的西语名为Espaa,差不多读作“艾斯班尼亚”。清朝叫“日斯巴尼亚”,据称是因为受粤语影响,粤语的“日”发音为“亚”。后来慢慢发展、简化为更接近西语读音的“西班牙。”
那么今年世界杯东道主
为什么明明是Russia
却要被翻译为“俄罗斯”
?
名字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先接触的信息。
从英文名来看,Russia和“俄罗斯”的这发音一点也不像。但是“俄罗斯”这个译名并非来源于其英语“Russia”。
现在的俄罗斯,作为一个国家,全名俄罗斯联邦,俄语为: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而“俄罗斯”这一说法,源于俄语名“Россия”。这个词的正确读音为 [rahs-SEE-yah],硬用中文描述,大概是“拉~细呀”。发那个“拉”的时候,舌头要抖动起来,就像含了一口水在漱口,带动舌尖也震动,这样发出来的音就是俄语的大舌音了。
手机前在练习大舌音的朋友,如果发不出来也不用沮丧,大舌音能否发出,一方面需要长期练习,一方面需要缘分。毕竟很多俄国人自己也发不出大舌音,这其中,包括了俄国革命领袖列宁同志。
说起来,日语中将俄罗斯译为“露西亚”,倒是更贴“Россия”的读音。同样,英语中对许多语言中的大、小舌音,都用“r”体现,所以“Russia”这个单词也很贴近“Россия”。
那为什么中国这么与众不同?
其实元、明时期,中国对俄罗斯刚有所了解,称其为“罗斯”、“罗刹”也是取自“Россия”。
但最早与俄罗斯人接触的蒙古人因为语言中没有大舌音,所以在单词开头加了个“o”辅助,据说发音差不多是[oros],多了个“哦”的发音,就成为“俄罗斯”这一译名的起源。
清朝时,因为受到蒙语的影响,将“Россия”转译成汉语就成了“斡罗斯”和“鄂罗斯”,最后逐渐影响了“Россия”的翻译,最终定位“俄罗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俄罗斯的译名源于其本国称谓,事实上,按照其本国读音来音译在我国反而是主流做法。
比如,德国中的“德”字跟其英语“Germany”就不搭边,这一译名的来源是其德语读法“Deutschland”。
这是翻译中的名从主人原则,也是我国在制定官方译名的参考标准之一。
常有人好奇“希腊”这个莫名其妙的名字是如何译出来的,它跟“Greece”的发音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按照名从主人原则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希腊人一直用源于希腊语的Hellas来自称,“希腊”这一译名正出于此。而“Greece”则是日耳曼人在对其展开侵略时留下的称谓。
那我国的译名制定到底谁说了算?
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个深藏功与名的“神秘”的机构——新华社译名室。
新华社译名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开始管理中国大陆对全世界的译名。作为国家认定的唯一综合性译名单位,江湖人称“国外译名信息进入中国的海关”。
慎重统一国家译名也是为了避免发生混乱。
早在明清时期,缺少译名统一的意识,各国名字都被翻着花来译,就算把同一个国家的译名放在一起,也很难想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没准还以为混入了什么乱码呢!
不信你们看!
巴西 :巴悉、拔拉西、伯爾西、巴拉西、伯拉西利、巴拉西利、布拉熱爾
委內瑞拉 :委內瑞辣、非宜蘇意拉、維尼西拉、阿亨底拉、甕度拉
哥伦比亚 :科侖布亞、新加拉那大、金加西臘、新格拉納、可侖巴 、可侖比亞
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爾、波德黎、貴港口
这些超越人类想象力的译名,给部分史料的考证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因此对于译名的统一是极有必要的。且对于约定俗成的名字进行更改,也容易造成部分人的指代混乱。
正如当年韩国将“汉城”更名为“首尔”,就让大多数人非常懵圈。因此,更改译名并不是一件零成本的事。
尽管如此,更改译名的情况难免发生。
西非的科特迪瓦共和国,曾经在各国语言中都意译为“象牙海岸”,该词在各国语中的首字母均不同,而国际机构一般又是首字母顺序排列,致使象牙海岸在许多情况下国名排列的位子变动不定。且象牙海岸这一名字是来次掠夺象牙和奴隶的殖民者命名的,代表了一段惨痛的历史。
在征得联合国同意后,从1986年1月1日起,该国在各国译名一律改为音译“科特迪瓦”。
此外,很多国家也改过其译名,甚至国名。
刚果(金)更是曾5次更名。
不过,这种更名行为非但不是对于名字的戏谑随意的态度,反而表示了对名字的极度重视。
名字对于任何国家都十分重要。
现在的马其顿共和国,就因其令人误会的名字而跟希腊杠上,导致它迟迟无法确立一个被国际普遍认可的名字,因此错过进入北约的机会。
改国家译名,有时也是是出于历史原因,如缅甸坚持将英美殖民时期带来的译名Burma更名为Myanmar。
名字相当于国家的名片,它不仅是几个字母的排列组合,更承载了该国的历史重量,文化背景,社会性质,乃至民族认同。
“字说字话”栏目
由本公号与“世界观”公众号合作推出
每周一期,欢迎大家一起来欢乐!
作者:潘宜萱
实习:杨怡
微信ID:world_insight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世界观”↓↓
热文推荐
还叫外婆!上海市教委责成小学语文课本"姥姥"恢复为"外婆"
字说字话丨端午节很委屈,明明不止吃粽子
嫌《狂暴巨兽》译名烂?《肖申克的救赎》在台湾的译名更奇葩 | 字说字话